TAAZE 主題活動

------------------------------------------------------

2011年10月11日 星期二

國慶日前借的書~《讀書方法》

趁著週五下班時間跑去暨大圖書館逛逛,看看能不能找到相關論文做作業,不過不虧是放假前夕,整棟大樓空蕩蕩的,雖然藏書不少,卻到處看的到空桌椅,這是過去鳥居時代的師院時期無法想像的,整個逛下來翻到不少好書,也找到最特別的一本《讀書方法》。

《讀書方法》譯自《How to Study.》 7th ed.

by 湯馬斯 F.史塔頓(Thomas F. Station)

在台灣則是由李鴻長先生翻譯,聯經出版社 於民國74年四月發行

顧名思義,整本書在談的就是學習的方式,因為是匯集了筆者長期的學習研究,所以針對學生在學習上的盲點有清晰的闡釋和提供建議,筆者所推薦的學習方式是簡稱為「PQRST」的讀書方法,將之應用在閱讀文本或是課堂聽講,甚至是面對考試時的準備,各面向都十分周到。




說明其中道理時,也用了大量的文字敘述和實例來補足對該章節的詮釋,譯者也很用心引用國內的課程來幫助讀者理解,最重要的是,我覺得這本書編排的方式簡易明瞭,又方便攜帶,這方式對現階段的我來說,也非常適合,有興趣的話,可以到有歷史的圖書館找找看這本書,現在發行的版本又有不同的排版方式,讀起來的感覺會不太一樣! XD


茲就篇章內容做摘要:

第一章 學習怎樣發生─知識(記憶)的處理過程
首先針對學習(Study)的記憶流程做簡略介紹,人的大腦有種保護措施,會對每天的記憶做篩選機制,畢竟每天看到聽到感知到的訊息達百萬之多,就像你不會特地每天記憶人行道的磚瓦有多少?或是聽到哪些噪音、訊息都全盤接收。所以大腦記憶的方式有三種處理程序:
  1. 感官吸收:
    在不留意的狀態下,漸漸遺忘。
  2. 短期記憶:
    在特別留意時,所留下的訊息,但有三項特性,會逐漸淡忘退化、可以被移轉取代、和廢而不用,像是你臨時撥打的電話號碼、你買過的書籍價錢、甚至是為了準備考試而臨時硬背的課文內容。
  3. 長期記憶:
    在經過反覆思考、組織與理解的程序下,能夠隨時記得想起的資料。套句神隱少女的一句話:「曾經經歷過的事不會忘記,只是一時想不起來。」可能經由某個場景的重現或提示,就能想起資料的全貌。
長期記憶就是我們希冀透過學習方法達到的階段,能將所學轉化為生活所用,能在首章講明大腦記憶的運作方式,對後續的學習法才能時時引用領會其中的意義,真是不錯的安排方式。

第二章 如何研讀指定課業
進入正題,是主要論述篇章,後面是談運用面。

1。預覽_Preview能先掌握書本的全貌,對內容有初步理解,入手的方式也視作者的差異性,有所不同:
  • 從課本的目次、章節排序找出其大綱
  • 找篇章首段或末段,畫出主要概念句子
  • 章節開頭或結尾的摘要整理,如論文
  • 沒有辦法的辦法:速讀,邊看邊找出關鍵字詞作頁邊註記,在後續階段用處很多
2。發問_Question:時機有三,詳解可見書本內文
  • 最初預覽時找自己希望獲得的解答,根據此點,讀課本時未必得照順序閱讀,可以先預覽後,自行決定閱讀順序。
  • 精讀時從中尋找問題的解答
  • 準備測驗時的考前猜題
  • ※有些課本編寫時會把章節問題編寫進去,可以試著從中學習提問的方法
3。精讀_Read:閱讀要有效果,關鍵在你閱讀時的反應,也就是心智活動的參與度。書裡提到關於提升反應效果,可以和第四章影響學習效能六大要素相互做參照,該章節提到學習效能有六大要素,能拿來和自己學習時的狀態做比較:
  1. 首先是具備動機,讓自己做有目的的學習,並時時反問自己,老師出該項功課的目的為何?以及這份教材對我未來有什麼功用?
  2. 第二就是專心,一心多用是無法讓感官知覺轉為長期記憶的,與其靠意志力勉強自己專心一致,不如養成習慣在同一時間、地點、環境下讀書。
  3. 反應,要讓自己的心智活動和課文內容產生互動,可以透過做筆記課前自我問答來達成。(筆記方法在第五章課堂討論會提到)
  4. 組織,學習到的每個篇章只是該科目的一小部份,如果不了解整體輪廓的話,就不能了解現階段學習內容的重要性,也無法經由提示即時提取資訊,就像拼圖一樣,隨時要回頭檢視大綱,要能達到「自整體至部分」的思考方法。
  5. 理解→明白有關原理,懂得主要概念,能將資料和觀念組織起來轉化成知識。
    以桌子來比喻,前面四項要素就如同四隻桌腳,撐起了名為「理解」的桌面,如果沒有前面四項要素的統合,便無法達到理解的階段,若是沒有「理解」的重要性,我們也不會重視前面四項要素。
  6. 背誦:單是反覆誦讀要轉變成長期記憶,效果還是有限,所以不能漏掉前面幾個步驟,組織和理解是非常重要的過程,但在記憶時還是有兩件事必須留意。
  • 一是(記憶)遺忘曲線的研究,發現人的記憶衰退最快的時期是在剛閱讀完的半天之內,之後會隨著時間流逝而逐漸淡忘。
  • 另一則是分次作業原理的應用,對上述狀況的檢測,會發現只花一次長時間的閱讀,會比分散於不同天的少量閱讀,學習效果來的差。
  • 所以有效的閱讀完後,最好的複習方式是排出一定時間定期做複習:
    復習頻率為半天一星期後三個星期後
4。口述_State:用自己的話將讀過的內容再說一遍
  • 以標題分或是劃線做章節大綱
  • 在頁邊註記關鍵詞句,讀過後瀏覽關鍵詞,再口述該章節內容
  • 務必以口述方式說明,將概念化做實體語言必須對文章內容有清楚的輪廓和組織
  • 同時也是檢驗自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是否仍停留在感官吸收的階段?
  • 強調思考比閱讀重要,但在學習階段常被遺忘省略,最好能將兩者的時間分配為一比一,亦即提問跟口述>預覽和精讀,兩方的時間比要多加留意。
5。考測_Test,是對教材內容的反省,也可視為口述的簡略模式
  • 不只是單純的重複閱讀篇章,應該結合課堂筆記和課本內容做驗證組合,將事實和概念連貫起來轉化為完整的知識體系。

第三章 聽課
還記得感官吸收嗎?別只用耳朵聽講,再次提醒心智活動參與的重要性!
但是該怎麼應用PQRST學習法在課堂上呢?

1.首先仍是課前預習:預覽老師上課可能會提到的部份,如果不知道方向也可從老師的指定作業去找找看,這麼一來,你可以預先了解老師上課可能會提到作業本身的內容意涵,也可能會透露與作業相關卻沒有寫在課本上的額外資訊。


2.思考老師的講習內容,並保持專心:聽講是包括理解、判斷、與分析所講內容的心智反應,那要怎麼保持專心呢?
  • 注視教師:至少確保你不會被其他外面的事物拉走注意力,而且也是對教師的基本禮貌。當然還是有例外情況,就是當你振筆疾書抄寫課堂筆記的時候。
  • 尋找講課的藍圖與重心:要能從教師的講詞裡,找出該堂課程在這門學科中的重要性,這點在後面整理筆記時能發揮極大的作用,也能節省學習上的時間。
  • 注意概念、涵意和重要性:時時反思問題,像是整件事的意義?前後事件的配合關係?總體來說代表哪些意涵?等等。也就是對講辭加以分析綜合和解釋。
  • 聽取特別強調的重點:每位教師在上課時,會有特別的信號和線索,比如說音量的提高或是語氣上的停頓,只要觀察久了就會知道該堂課的重點何在?就別猶豫盡全力記下來吧!
3,記好筆記:課堂筆記就是重述的方式之一,就像頁邊註記一樣,是可訓練得來的技能,下為筆記要點。

  • 將講詞概念用自己的話記載下來
  • 撰寫的語詞要簡潔明瞭:只挑選關鍵性的名詞動詞修飾詞,擇要記下
  • 要記的是概念,而不是只記標題
  • 可以的話,能寫多少就就寫多少:絕大多數的知識,是由許多重要資料逐漸累積而成的
  • 盡快將筆記分類整理好

4.溫習講課筆記:配合課本思考每節文字間的關聯性及重要性。
5.做摘要:試著將該課堂筆記的主要概念,寫成短文記載下來,可作為對事實和概念的回顧。


第五章 課堂討論

  1. 將「輸入」與「輸出」視為學習的兩種過程 讀和聽是知識輸入的過程,至於如何了解你對教材的熟習度,就看你輸出的方式表現,一種是傳統紙筆的考試或論文寫作,另一種則是常見於課堂上的發表討論。
  2. 課堂問題的形式 普通在答覆問題時,就需要推理和回憶事實的雙向功能,但在課堂上,講師出問題的形式當然不可能只要你使用課本上整理獲得而來的知識,若是平時研讀時就常對自己提問做口頭敘述概念原理的人,這時就能善加應用你對議題的理解和回答時的整體連貫性,加深講師對你的印象,甚至也能善加利用這段時間,將自己獨自研讀時所遇到的瓶頸,藉由課堂討論時間提出,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3. 參與討論時的表現 參與討論的程度過猶不及,都不是好現象,在課堂上說些什麼,比說多少內容或是發言次數的多寡來的重要。
  4. 參與課堂討論的事前準備 在發問和重述步驟上,運用自己的想像力和主動性來培養思考與敘述的能力,活用這項能力能加強你在討論教師所提出問題的機智表現。


第六章 考試的準備
準備考試的方式

  • 溫習不等於填鴨式硬記,而是瀏覽筆記和課本上的提綱,逼自己試著將細節重新組合起來,並口述一次,然後檢視筆記內容看看是否有所疏漏,加以補充之。
  • 該小節準備完全後,回頭檢視這個小節和整個大題目下有什麼關係?才準備下個小節的溫習工作,才能對整個單元做全面性的了解和認識。

測驗題的應答技巧

  • 專心讀題,根據第一印象回答問題
  • 二度審題,問自己題目真正的意思是什麼?並用自己的話表達其意義。
  • 前後分析後,想想原先的答案是否正確?不要隨時更改答案。
  • 不要鑽牛角尖,誤解題目意思

申論題的應答技巧

  • 細心閱讀題目,確定題目所問的問題為何?
  • 先回答有把握的題目,別浪費時間在自己不會的題目上
  • 不要隨想隨答,開始寫答案前,先做個大綱,前後對照下比較有連貫性,也方便回頭檢視哪邊有疏漏,加以補充。
  • 工具的重要性,好的筆能幫助試卷批閱的便利性
  • 留意自己的筆跡,拼寫和標點符號的使用
  • 寫完試卷後,再把答案重讀一遍,看看內容是否完整,有無錯字或標點符號的誤用。
  • 檢查考題和答案數是否符合,確認自己沒有漏答題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